特发性pd须与家族性pd、parkinson综合征鉴别,早期不典型病例须与遗传病或变性病伴parkinson综合征鉴别。
1.家族性pd 约占10%,为不完全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可用dna印迹技术、pcr和dna序列分析等,检测α-突触核蛋白基因、parkin基因突变,易感基因分析如细胞色素p450-2d6基因突变等。
2.parkinson综合征 有明确病因,继发于药物、感染、中毒、脑卒中和外伤等。
(1)脑炎后parkinson综合征:20世纪上半叶流行的昏睡性(von economo)脑炎常遗留帕金森综合征,目前罕见。
(2)药物或中毒性parkinson综合征:神经安定剂(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)、利血平、胃复安、α-甲基多巴、锂、氟桂嗪等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;mptp、锰尘、co、二硫化碳中毒或焊接烟尘亦可引起。
(3)动脉硬化性parkinson综合征:多发性脑梗死偶导致parkinson综合征,患者有高血压、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史,假性球麻痹、病理征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证据。
(4)外伤性如拳击性脑病,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肝脑变性、脑瘤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等可导致parkinson综合征。
3.遗传病伴parkinson综合征
(1)弥散性路易体病(diffuse lewis body disease,dlbd):多见于60~80岁,痴呆、幻觉、帕金森综合征运动障碍为临床特征,痴呆早期出现,进展迅速,可有肌阵挛,左旋多巴反应不佳,但副作用极敏感。
(2)肝豆状核变性(wilson病):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,青少年发病,一或两侧上肢粗大震颤,肌强直、动作缓慢或不自主运动,肝损害和角膜k-f环,血清铜、铜蓝蛋白、铜氧化酶活性降低,尿铜增加等。
(3)亨廷顿(huntington)病:运动障碍以肌强直、运动减少为主,易误诊为pd。
4.变性病伴parkinson综合征
(1)多系统萎缩(msa):累及基底节、脑桥、橄榄、小脑及自主神经系统,可有pd样症状,对左旋多巴不敏感。
包括:纹状体黑质变性(snd),表现运动迟缓、肌强直,可有锥体系、小脑和自主神经症状,震颤不明显。 shy-drager综合征(sds),自主神经症状突出,直立性低血压、无汗、排尿障碍和阳萎,以及锥体束、下运动神经元和小脑体征等。橄榄脑桥小脑萎缩(opca),小脑及锥体系症状突出,mri显示小脑和脑干萎缩。
(2)进行性核上性麻痹(psp):可有运动迟缓和肌强直,早期姿势步态不稳和跌倒,垂直凝视不能,伴额颞痴呆、假性球麻痹、构音障碍及锥体束征,震颤不明显,左旋多巴反应差。
(3)皮质基底节变性(cbgd):表现肌强直、运动迟缓、姿势不稳、肌张力障碍和肌阵挛等,可有皮质复合感觉缺失、一侧肢体忽略、失用、失语和痴呆等皮质损害症状,眼球活动障碍和病理征,左旋多巴治疗无效。
(4)alzheimer病伴parkinson综合征。
(5)抑郁症:可有表情贫乏、言语单调、自主运动减少,pd患者常并存。抑郁症无肌强直和震颤,抗抑郁药试验治疗可能有助于鉴别。
(6)特发性震颤:多早年起病,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,影响头部引起点头或摇晃,pd典型影响面部、口唇。本病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,约1/3的患者有家族史,饮酒或服心得安震颤明显减轻。